2025-08-03,由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与中共双柏县委党校联合承办的“融合·振兴·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县域发展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顺利召开。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陈云松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南京大学紧扣国家战略部署,持续深化对口支援与学术服务,此次研讨会落地定点帮扶县双柏,既是贯彻党中央民族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平台。

双柏县委副书记王光林代表地方党委政府致欢迎辞。他表示,双柏作为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兼备的少数民族县,近年来在乡村振兴领域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发展瓶颈和治理难题。此次研讨会为推动“双轮驱动”——民族团结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动力。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富主持。他向与会专家和支持单位表示感谢,并期待通过多方协同,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会议汇聚来自全国1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及地方各级干部,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县域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路径展开了深入交流与务实探讨。研讨会设“主旨报告:学科交叉视角下的民族县域创新实践研究”,以及“分论坛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县域实践与路径探索”与“分论坛二:县域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样态”两个平行分论坛。
在主旨报告环节,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担任主持,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民族艺术》杂志主编许晓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县域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晓斌,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庄曦,以及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郭未,分别围绕民族艺术、企业参与、传播机制与“文化+健康”治理等议题进行深入阐述。许晓明回顾了《民族艺术》杂志40年来在非遗研究与艺术乡建方面的重要贡献,强调艺术不仅是美育载体,更是民族认同与情感联结的关键媒介,需推动跨领域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何晓斌以“乡村特派员”制度为例,提出企业可成为推动县域振兴的资源整合者和创新中介,助力“政产学研社”协同共建,探索中国特色的企业参与路径。庄曦指出基层治理与传播需突破“上对下”的传统模式,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自下而上”传播逻辑,构建信息流通、服务供给与认同建构相结合的传播效能体系。郭未提出“艺术资源工具箱”理念,倡导从资源识别、机制建设、政策支持与在地参与四个维度,激活民族艺术的健康促进功能,打造文化参与型健康治理新范式。
分论坛一由郭未主持,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县域实践,涵盖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专家学者从哲学思辨、历史溯源、制度设计与产业融合等多维度展开深入交流,形成了一套“文化—制度—产业”协同共进的理论模型,为构建民族县域振兴的“双柏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撑。分论坛二由庄曦与南京大学助理教授王诗晓共同主持,围绕县域乡村振兴的制度协同与机制创新展开讨论。与会者分享了在社会治理、文化赋能与组织动员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提升县域治理现代化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双柏县是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的发源地,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与精神象征。作为讲述万物起源与秩序重建的史诗,《查姆》象征着重构与共生的力量。本次研讨会以“融合、振兴、共建”为主题,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探寻民族县域发展的“创世之路”。会议在广泛交流与深入研讨中达成三项重要共识: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协同性,应共同推进、互为支撑;二是县域是国家战略落地的核心载体,需因地制宜创新机制;三是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突破在体制、活力在融合。
本次研讨会凝练出的“双柏经验”,不仅为民族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彰显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基层治理的智力担当。